新闻资讯

NEWS CENTER

宁波至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重磅推荐!1kW-300kW 功率检测,四象限功能打造充电桩检测新高度

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趋势下,宁波至茂科技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为充电桩行业提供更先进、更绿色、更智能的检测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安全、高效、可靠的新能源充电网络,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选择宁波至茂科技,就是选择了充电桩检测的新高度,选择了引领行业未来的技术力量。

日期:

2025年07月22日

分享: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渗透的今天,充电桩作为能源补给网络的核心节点,其性能检测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家用慢充桩到超快充站,功率跨度从 1kW 到 300kW 的充电桩已全面覆盖市场,而传统检测设备在宽功率覆盖与动态性能测试上的短板日益凸显。宁波至茂科技凭借 1kW-300kW 全功率段检测能力与创新的四象限功能,重新定义了充电桩检测标准,为行业带来了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检测解决方案,引领充电桩检测技术迈入新高度。

1kW-300kW 全功率覆盖:应对全场景检测需求

充电桩功率等级的多元化发展,对检测设备的功率适应性提出了严苛要求。宁波至茂科技的 1kW-300kW 功率检测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与自适应负载技术,实现了从微功率到超大功率的无缝覆盖,完美适配不同场景下的充电桩检测需求。

家用与小微商用场景的精准检测

1kW-10kW 功率段的家用充电桩,虽功率较低但用户基数庞大,其输出精度与安全保护性能直接关系到家庭用户的使用体验。宁波至茂科技的检测设备在低功率段表现出卓越的灵敏度,能精准捕捉 0.1V/A 级别的电压电流波动,检测纹波系数、电压调整率等关键指标时误差控制在 ±0.1% 以内。

针对社区便利店、写字楼停车场等场景的 10kW-60kW 小微商用桩,设备可模拟多用户同时充电的复杂负载工况,测试充电桩在动态功率分配时的响应速度。例如在检测 15kW 壁挂式充电桩时,能模拟 3 辆新能源汽车轮流充电的功率波动,考核充电桩的过载保护、电压稳定性能,确保设备在高频使用场景下的可靠性。

商用快充与超充场景的深度验证

随着 800V 高压平台车型的普及,60kW-180kW 商用快充桩已成为城市充电网络的主力。宁波至茂科技的检测系统在该功率段采用双闭环控制技术,能稳定模拟 50Hz-20kHz 的高频脉冲负载,精准测试充电桩的功率模块切换速度与谐波抑制能力。在检测 120kW 液冷快充桩时,设备可在 0.1 秒内完成从 50kW 到 120kW 的负载跳变,验证充电桩在功率突变时的输出稳定性。

对于服务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 180kW-300kW 超快充桩,检测设备搭载了水冷散热系统,可在 300kW 满功率状态下连续运行 4 小时以上,模拟新能源汽车电池从 20% 到 80% 的快充全过程。通过实时监测充电桩的输出电压纹波、电流响应延迟等参数,确保超快充过程中不会对电池造成损伤,为大功率充电的安全性提供核心保障。

功率动态调节的全范围验证

充电桩在实际运行中常面临功率动态变化,如多车并发充电时的功率分配、电池 SOC 变化引发的充电功率调整等。宁波至茂科技的检测设备可实现 1kW 到 300kW 的平滑功率调节,调节速率最高达 50kW/ms,能精准模拟充电桩在不同 SOC 阶段的功率曲线。

在测试 200kW 超充桩时,设备可复现从启动阶段的 5kW 到峰值 200kW 再到结束阶段 10kW 的完整充电曲线,全程记录充电桩的电压偏差、电流响应时间等数据,帮助企业优化充电桩的功率控制算法,提升充电效率与电池兼容性。

四象限功能:重构动态性能测试维度

传统充电桩检测设备多局限于单向功率测试,无法模拟复杂电网环境与能量双向流动场景。宁波至茂科技创新引入四象限运行技术,通过能量双向流动控制与动态负载模拟,实现了对充电桩在发电 / 电动、整流 / 逆变四种工况下的全面测试,为充电桩的电网适应性与能量管理能力提供了科学评估手段。

能量双向流动:破解传统检测能耗难题

四象限功能的核心优势在于能量可双向流动。在传统检测模式中,300kW 充电桩满功率测试时,每小时约消耗 300 度电,且全部以热能形式浪费。而宁波至茂科技的四象限检测系统能将测试过程中产生的电能通过逆变技术反馈至电网,回馈效率高达 92% 以上。

以每天 8 小时满负荷检测计算,300kW 设备可回收电能约 300kW×8h×92%=2208 度,年节电超过 80 万度,不仅大幅降低企业检测成本,更符合 “双碳” 政策下的绿色生产要求。这种能量闭环模式,使检测中心从高耗能单位转变为节能型企业,在行业内树立了绿色检测的标杆。

电网扰动模拟:提升充电桩抗干扰能力

在新能源渗透率较高的区域,电网常出现电压波动、频率漂移等问题。四象限功能可模拟 ±10% 电压波动、±2Hz 频率偏差等电网异常状态,测试充电桩的低电压穿越、过电压保护等电网适应性指标。

在检测 150kW 公交专用充电桩时,设备可模拟电网电压骤降 30% 的故障场景,记录充电桩的脱网时间与恢复性能,确保其在电网扰动时仍能稳定为公交车充电。通过这类测试,帮助充电桩企业优化控制策略,减少因电网波动导致的充电中断,提升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

再生能量反馈:模拟复杂用车场景

新能源汽车在制动、下坡时会产生再生能量,充电桩若具备 V2G(车网互动)功能,需能接收车辆反馈的电能。四象限检测系统可模拟车辆向电网反向馈电的工况,测试充电桩的逆变为电网送电的能力。

针对具备 V2G 功能的 60kW 充电桩,设备能模拟车辆以 10kW 功率反向馈电的场景,检测充电桩的电能计量精度、谐波治理能力等指标,确保其符合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标准。这种双向能量测试能力,为智慧能源网络中的充电桩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技术创新:全功率段四象限运行的核心支撑

宁波至茂科技的 1kW-300kW 四象限检测系统之所以能实现宽功率覆盖与精准控制,源于其在功率变换、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链条技术优势。

模块化功率变换架构

设备采用多模块并联的功率变换设计,每个模块可独立输出 50kW 功率,通过模块组合实现 1kW-300kW 的功率调节。这种架构不仅确保了低功率段的检测精度,还能在高功率段保持稳定运行。模块间的均流误差控制在 ±1% 以内,避免了因模块负载不均导致的性能下降,大幅提升了设备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高速数字控制算法

搭载 32 位双核 DSP 处理器与 FPGA 逻辑控制单元,设备的控制周期缩短至 10 微秒,能实时响应负载变化。在四象限运行时,算法可快速切换整流与逆变模式,切换时间小于 50 微秒,确保能量双向流动的平滑过渡。通过自适应 PID 控制算法,设备在全功率段的电压电流控制精度均达到 0.2 级,为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算法保障。

智能散热与可靠性设计

针对 300kW 高功率运行时的散热需求,设备采用液冷 + 风冷复合散热系统,散热能力达 400kW,确保功率模块温度控制在 60℃以内。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军工级抗震标准,通过了 10-500Hz 的随机振动测试,可适应生产车间、户外检测等多种环境。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达 10000 小时以上,大幅降低了设备维护成本。

场景化检测解决方案: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宁波至茂科技的 1kW-300kW 四象限检测系统,已深度应用于充电桩研发、生产、运维全产业链,为不同环节提供定制化检测服务,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

研发阶段的性能优化

在充电桩研发环节,四象限功能可帮助工程师全面评估产品性能边界。某头部充电桩企业在开发 200kW 超充桩时,利用该设备模拟 - 20℃到 50℃的环境温度变化,测试不同温度下的功率输出能力;通过四象限运行,验证充电桩在能量双向流动时的动态响应,最终将充电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10 分钟,同时将谐波含量控制在 5% 以内。

设备的宽功率覆盖能力,使研发团队可在同一台设备上完成从原型机到量产机型的全系列测试,减少设备切换时间,研发周期缩短 30% 以上。精准的检测数据,为功率模块选型、控制算法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加速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进程。

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

在量产检测阶段,系统可实现自动化检测流程。通过预设检测模板,对每台充电桩进行电压精度、绝缘电阻、保护功能等 20 余项指标的快速检测,单台检测时间从传统的 30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检测效率提升近 4 倍。

某充电桩代工厂引入该系统后,通过四象限功能模拟的动态负载测试,将产品出厂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9.5%,售后故障率下降 70%。自动化数据记录与追溯功能,满足了 ISO9001 质量体系对生产过程的可追溯要求,为质量分析提供了完整数据支撑。

运维阶段的状态评估

对于运营中的充电桩,设备可进行便携式现场检测。运维团队携带轻量化检测终端,通过蓝牙连接主机,可快速测试充电桩的实际输出功率、纹波等参数,评估设备老化程度。某运营企业利用该系统对运营 3 年的 100 台 60kW 充电桩进行检测,通过对比初始数据与当前数据,提前发现 12 台存在功率衰减风险的设备,及时更换功率模块,避免了充电中断导致的用户投诉。

四象限功能模拟的电网扰动测试,还能帮助运维团队评估充电桩在复杂电网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制定针对性的维护计划,将年度维护成本降低 25%。

标杆客户应用案例:见证技术价值

案例一:超充桩企业的研发突破

某专注于 800V 高压超充技术的企业,在研发 300kW 超充桩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无法模拟电池从低 SOC 到高 SOC 的动态功率需求,二是传统设备无法测试能量回收时的逆变为电网送电性能。引入宁波至茂科技的四象限检测系统后,研发团队通过模拟电池充电曲线,精准测试充电桩在不同 SOC 阶段的功率跟踪能力,将充电曲线拟合度从 85% 提升至 98%;利用四象限功能验证 V2G 模式下的能量反馈性能,使产品提前 6 个月通过电网接入认证,成功抢占超充市场先机。

案例二:车企充电兼容性测试

某新能源汽车集团为解决旗下车型与不同品牌充电桩的兼容性问题,需要对市场主流的 1kW-200kW 充电桩进行全面测试。宁波至茂科技的检测系统凭借宽功率覆盖能力,模拟了 20 余种不同品牌充电桩的输出特性,测试车辆在不同功率、不同电压等级下的充电表现。通过四象限功能模拟的电网波动场景,发现了某品牌充电桩在电压骤降时的断连问题,帮助车企优化车载充电机的控制策略,使车型充电兼容性提升 40%。

案例三:检测机构的效率提升

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引入多台宁波至茂科技的 1kW-300kW 检测系统后,检测能力得到全面升级。在进行充电桩型式试验时,单台设备可完成从 1kW 到 300kW 的全功率段测试,无需更换设备,检测时间缩短 50%;四象限功能实现的能量回收,使中心年度电费支出减少 120 万元。该中心负责人表示:“至茂科技的检测系统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检测能力,更推动了检测模式的绿色转型,为行业树立了能效标杆。”

行业引领与未来展望

宁波至茂科技的 1kW-300kW 四象限检测系统,正以技术创新推动充电桩检测行业的变革。其宽功率覆盖解决了传统设备 “多机并存” 的痛点,四象限功能填补了动态性能与能量双向测试的空白,为充电桩从 “能用” 到 “好用”、从 “单向充电” 到 “双向互动” 的升级提供了关键检测支撑。

未来,随着 480kW 甚至更高功率充电桩的出现,宁波至茂科技将持续拓展功率边界,计划推出 500kW 四象限检测系统;在智能化方面,将引入 AI 算法实现检测流程的自主优化,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检测场景,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准度。


更多新闻